这个暑期,比天气更热的,恐怕就是研学游了。暑期即将结束,研学归来的孩子们收获几何?据媒体报道,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开了眼界、学了知识,也有的直言开“盲盒”失败,研学游货不对板,有些糟心。
常言道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寓教于游向来备受推崇。脱胎于夏令营、冬令营的研学游,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为一体,既帮助孩子们在旅行中开阔眼界、增加见闻,也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、独立生活能力,可谓一举多得。从传统的文化历史探索,到现代的自然景观考察;从严谨的科学实验,再到亲近自然的农场体验,是求学问路之旅,也是教书育人之途。这正是研学游广受追捧的原因。
有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,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。旺盛的需求背后,乱象也实在不少。有的缺“研”少“学”,很多项目缺乏系统设计,甚至就是把普通旅游路线包装一下、换了个称呼而已;有的管理混乱,行程、住宿安排一团糟,“好多孩子坐在路边玩手机”也没人管;有的价格虚高,“比普通旅游团贵两三倍”……这样的研学游与期待显然相去甚远。
好好的研学游,怎么就变了味?这背后,有市场准入门槛低、行业标准不完善的原因;有研学属于教育、文旅、工商等多领域交叉业务,监管上九龙治水的原因。同时,家长们稀里糊涂跟风,好似“不让孩子研个学就会被落在后面”,也给了一些机构坑蒙拐骗的机会。
研学游从小众走向大众也不过几年时间。旺盛需求摆在这里,如何推动其从野蛮生长到健康成长,是一个紧迫课题。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,为行业发展立好规矩、划清红线,回答好谁来组织、谁来监管的问题。行业机构更要明白,不在品牌创意、线路设计、内容品质上下功夫,一味打着“研学”旗号浑水摸鱼,可能一两个假期闹得欢,最终只会一地鸡毛。家长也要保持头脑清醒,多问问孩子的个人想法和实际感受。
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,除了研学游,把孩子送回老家,不研学、不补课、不旅游,过一个自由自在的暑假也成为一种新风尚。其实,研学也好,回乡也罢,放平心态,不违心、不功利,成长的惊喜才会更多。